1582年,意大利天文学家、物理学家“伽利略”提出了摆的等时性定律。这一规律为后来计时仪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根据。
早期的钟表,每天的误差高达几个小时,而今的走时却可以精确几秒之内。这分秒必争的背后,是十几代制表师的苦心专研。透过真力时的这枚“高频芝麻链”,你我可以窥见一二。
第一眼看见这枚真力时,脑海中立刻会留下深刻的印象,它的外观是如此地独特和新奇。
表盘上部分完全敞开,两个“V”形夹板左右对称,其下压着两个圆形金属部件。对钟表知之甚少的表友不晓为何物,而老司机们一眼就就可以识别出其乃古董怀表上常用的“芝麻链”。
何为“芝麻链”?
早期钟表的发条材质为“高碳钢”,其一大特性就是卷曲后释放的力量非常不均匀,期初力量很大,而后快速衰减,这对机械钟表的走时影响极大。于是芝麻链被发明出来,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。“力矩=力×距离”,力是不断减少的,为了保持力矩的稳定,就要提高距离的量。制表师利用一个宝塔形齿轮,上面缠绕金属链,通过链条来控制并传递能量,由此可以让轮系得到的力矩更加地稳定,进而提高走时的精度。
“芝麻链”的英文名为“Fusee”,在早期这一根链条的材质为麻线、棉线,而后才更替为金属。为了转动更加地便捷,并不是一整根的金属丝,而是将小如芝麻大小的部件逐一拼接,由此中文译为“芝麻链”。
真力时这枚手表,其上缠绕的这根芝麻链条长度虽然只有18厘米,但是却由575个活动的部件组合而成。每一个都单独手工打磨抛光,由此可以降低摩擦,缠绕顺畅。
不仅看似精细,而且“坚韧”十足,牙签般粗细的链条可以承受超过3公斤的牵引力。通过它可以实现50个小时的续航时间,表盘右下角即为动力储存显示。而左侧乃小秒针,配合中间的时分针,即可感知芝麻链带来的走时精度提高。
翻到背面,同样会发现这枚真力时和常规手表的不同。
其机芯采用日内瓦波纹打磨,一片金黄。其表面的镀层乃黄金,而非常见银白色的镍、铑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计,那是为了契合这枚真力时最为灵魂的“芝麻链”结构。
“芝麻链”盛行于怀表时代,直至二十世纪末才于手表上出现。而怀表时代的机芯装饰,多采用了“鎏金”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“金汞齐”,涂在物体表面,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,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落。这样的技术是为了美观和防锈,因为汞有毒,所以后来逐渐被电镀取代。
提及真力时这个品牌,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“高频”。
计时仪器要想走时更为精准,最为核心的即乃“频率”。在同样的情况下,频率越高,走时越准。1969年1月10日,在力洛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真力时宣布推出El Primero。因此,真力时成为首个公开发布自有自动上链计时机芯的制表商。同时El Primero还采用高频设计,其摆轮振频高达每小时36000次。
而这枚真力时,除了采用芝麻链结构之外,还配备了El Primero机芯同款的高频摆轮系统。同时为减少摩擦,延长保养间隔周期,其搭载使用了硅制擒纵叉、擒纵轮。
高频+芝麻链的双重设计,让这枚真力时做到了分秒必“真”。其通过了瑞士C.O.S.C天文台认证,机芯夹板上镌刻有“Chronometer”精密计时器字样。
买数码电子产品,都是买新不买旧。但对于钟表行业,越传统的东西反而更有价值。
材料学不发达的年代,为了解决发条力矩衰减过快的问题,制表师提出了“芝麻链”装置。为了解决摆轮的热胀冷缩,制表师又发明了“双金属截断”摆轮;为了解决游丝的重心偏移,制表师将游丝做成了桶状……
终于,材料学得到了进步。碳钢发条被钴基合金发条取代、铜摆轮被Inver合金摆轮替换、铁游丝被Nivarox合金游丝接替,于是“芝麻链”因为体积巨大易损、“双金属截断”摆轮因为性能不好、桶状游丝因为太厚而被淘汰出局……
可是现在这些传统的技术又被重新拾起,大家在乎的已经不是结果,而是精度的实现过程。毕竟,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复杂的机械结构,却看不透金相。
当我们把这样一枚真力时置于手中,为其上链,几百个机械零件和谐运转时,方才能静下心,感受到时间的点滴。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oubiaogou.com/shoubiao-12301.html